年底一大盛事:全民审判《再见爱人4》。今天新一期上线,怒斩了一半的热搜。不吃瓜了。今天Sir要聊的是,你有没有发现:讨厌,正在成为当下最火的一门生意。不装了,彻底不装了。“熏鸡事变”后,接住流量,节目的官网主页开设“小黄车”,上架了同款熏鸡、青团、奶皮子。无独有偶。各种“麦麦严选”的商家,也主动出来认领。过去的广告。通常是将产品与正面价值捆绑。广告里,情侣是相亲相爱的,家庭是其乐融融的,学生是自信阳光的,每个人脸上都必须挂着标准的完美笑容。而现在的带货呢?是要撬动大众的负面情绪。没有什么,比讨厌、憎恨更加引流了。现在的节目是,夸的没人看;骂的,网友听见了高低得跟着吐几口唾沫。比如《无限超越班》。与其说是演技选秀,不如说是“演技选丑”。台下坐的是老戏骨前辈,台上的是“不敬业流量明星”,迎合近几年来观众的不满情绪,让你骂个够。节目最火的几个片段,都是骂出来的。演戏不开窍的纪凌尘,给鸡爪盖被的朱梓骁,还有用鼻孔抢戏的向佐......更高效的是。上一季的赵樱子,自我介绍阶段就自封“迪幂孟扎”,一次性碰瓷四个女明星,明摆着就是来找骂的。骂?怕什么,就怕你不骂。就拿她要看齐的孟子义来说,早期刷一波脸,靠的也是被骂。在《一年级》中,本该扮乞丐的她私自改妆,被袁咏仪怒斥,当时网友都在批流量明星的臭美、不敬业。发现了没有。后来的《无限超越班》几乎是沿用了同样的套路:一边是德不配位的小花鲜肉。一边是敬业自身的演技派。(巧了,还都是港圈演员)真的是要选出明日之星吗?真的是要整顿内娱生态吗?想那么多干嘛。过过嘴瘾,赚一波黑红流量才是正经事。当然,这不是今天特有的现象。纵观十多年来的综艺真人秀,讨厌,一直是流量密码。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也是那一届中被最多人讨厌的选手,“春哥”这个外号传遍网络。而《超女》也很懂得拿捏收视率,一手是选爱豆,博取粉丝喜爱;反手呢,就是放出海选现场的奇葩素人,一起来“审丑”,一起来嘲笑和痛骂。你越骂,节目才越火。2013年《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开播,李湘和王岳伦的4岁女儿王诗龄就因为哭和胖,被网暴了好几年。第二季的黄多多、贝儿、杨阳洋,第三季的林大俊,也都在小小年纪承受了成人世界的恶意。还有被考古的《花儿与少年》。2014年第一季《花儿与少年》里不合群的许晴。热度达到顶峰的一期,是许晴在西班牙走丢的那一晚。当年她在出租车上抱头痛哭的预告一出,网上全在骂“公主病”、“老少女”、“活该”。而这些挑动观众情绪的片段,却是被恶意剪辑过的。事实上,那晚许晴并没有抛下队友,她只是在催大伙儿回酒店的时候,被节目组叫去采访了,没想到采完回来队友都走了,所以才流落街头。但又有多少人在意呢?大家想看的,只有许晴把自己作死,被大家孤立,最后不得不提前退出旅行。人设崩了,节目却火了。后来的十年里,芒果台如法炮制了无数综艺。《花少》系列,骂爽子、宁静、陈好、周雨彤……《浪姐》系列,骂刘芸、黄圣依、伊能静、韩雪……以及各大观察类伦理节目,如《婆婆和妈妈》《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等,骂的不只是艺人,还有他们的家属。有的是剧本,有的是神剪辑。公式很简单:抓住某个嘉宾的弱点,添油加醋、无限放大,然后狠狠甩到观众面前。当然,这也成为了某种“魔鬼的交易”。嘉宾有可能也知晓被骂的风险。但仍然选择顶风上场。上一季“窒息”的张婉婷,也被网暴了整整一年。但。张婉婷丈夫宋宁峰,也从之前的不温不火,到如今接连演了《异人之下》《与凤行》等大热IP。再看上一季“哪哪都配不上王睡睡”的张硕,网友集体劝离,再不离都要心梗了。于是呢。他果然离了,风评也有所转向,已经和同一季男嘉宾老刘“搭伙过日子”,开启直播。而这一季麦琳素人硬控全场。不少网友都在说,最烦恼的应该是杨子,因为麦琳抢了他的风头。看来大家也已经默认,有些嘉宾就是为了黑红而来。网友贡献骂。嘉宾来找骂。节目生产和销售骂你瞧,闭环了。看到这,不少人又会说:给麦琳洗白了。其实麦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值得全民拿放大镜观察,天天挂热搜吗?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就没别的事可以聊了吗?比起追问麦琳是谁。更该问的是:我们是否要加入这门“讨厌的生意”。估计不少人会说:就要!理由是,自己就遇到了太多讨厌的人。于是,这套收割流量的方法屡试不爽,从《欢乐颂》里樊胜美的一家吸血鬼,到《三十而已》里的绿茶小三林有有,再到《玫瑰的故事》的渣男连连看。在一部剧里,塑造一个广受欢迎的角色不容易。但要找到一个人人都讨厌的角色,却很简单。愤怒的情绪让大家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仇恨的流量如同泼天富贵从天而降。观众的“仇恨值”持续高涨。影视和综艺也投其所好。所以,当芒果宣布计划推出新综艺《逃出讨厌岛》(现在叫《登陆可爱岛》)时,Sir一点也不意外。这个节目的概念是集结一群被讨厌的公众人物,通过做任务获得“可爱值”,从而撕掉标签,逃离讨厌岛。关于拟邀嘉宾,起初呼声最高的有刘浩存、张大大、张翰、杨洋、包贝尔等“路人缘困难户”。观众早就迫不及待要放声开骂了。哪怕除了那一点点泄愤的快感外,几乎一无所获。更可悲的是,这种仇恨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扭曲大家的认知。一个例子,《如懿传》。今年春天,这部已经下架4年的清宫剧,因为二创的解读视频,被重新挖坟。女主角被喷得体无完肤:又当又立、又老又丑、绿茶婊、白莲花、双标狗……一些网友对于这部剧的愤怒,直接上升到了演员本人。于是三金影后周迅,变成了互联网上人人都能嘲弄两句的“大如”。甚至还有人愤愤不平:我们都闹成这样了,她的资源竟然没掉!且不说《如懿传》的表演是否失败。(毕竟当初也有相当多观众在真情实感追剧)就算如懿演砸了。小太平公主、林徽因、美美、李米、孙纳、小唯、顾晓梦、九儿……周迅演过的这些角色就不存在了吗?不少人已经把骂当成头等大事。因为要骂,不惜抹杀演员整个职业生涯。还有何炅。前段时间获封“邪恶栀子花”的新代号,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他没有吃有毒的豆角,却掩护黄磊的“投毒”。“谁说这豆角老了”“何炅:我根本没吃”被一批博主反复渲染。实际上呢?Sir专门出了一期视频还原事件的过程,那是2017年《向往的生活》。只有两个人豆角中毒了,黄磊和宋丹丹。他们一个人负责炖菜,一个人负责摘菜,在讨论豆角熟没熟的过程中,都不小心尝了一口。这可以说是做菜过程中不谨慎。但最终菜的成品并没有问题。豆角是熟透的,在场其他人都吃了,包括何炅,没有人产生不良反应。且不讨论黄磊厨艺怎样。何炅到底吃没吃豆角?这不是一目了然,板上钉钉的事情吗。但凡看过节目就不可能不知道。可是这么多的剪辑博主(为了找素材他们一定看过原片),有几个人把事实说出来了?天真了吧,事实根本不重要,玩梗才是人心所向。更可笑的是。在Sir的那一期澄清视频中,哪怕事实摆在眼前,弹幕依然不依不挠地像复读机一样以讹传讹。大家太需要仇恨和厌恶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发泄对象,你说他其实没那么坏,大家怎么能答应?这便是今天“仇恨流量”的密码:有条件要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骂。这种迷失不仅限于娱乐圈的八卦,甚至蔓延到了现实社会。在一些打着爱国名义的仇外情绪感染下,很多人开始对外进行极端抵制。包括但不限于外国品牌、外国人或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就连一个日本球迷,支持自己的队伍,好像就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什么会这样?放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看多了,很多人只能说一句,“正常”。Sir想起从《甄嬛传》里引申出的一句话:“怀念以前我还不是毒妇的时候。”这是不少网友的无奈与自嘲。就是大家有时候也发现,自己会莫名地愤怒,莫名地仇恨,有时候明明可以满怀期待,可以“万物可爱”的。却感觉自己没有那个心力,温柔地接纳世界了。毒妇。是结局中,四爷对甄嬛的咒骂。那什么是“不是毒妇的时候呢”?是甄嬛还没有黑化,还相信爱情,会心花怒放的少女时代。Sir想说的爱情,不光是爱情。而是一种能让平凡的生活闪耀光芒的信念感。这种信念感来自于:一个可期许的未来。以及,一个能获得正反馈的当下。当这一切被毁之后,剩下的,就变成了怨恨。那些我们无法从外界获得的东西,也不可能愿意自发地给予。但我们不再有期待未来的能力,也不再有投入去爱的能力,于是呢,我们就只有一种能力:去恨。Sir看到最近《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一次采访,他在谈到算法时说:按下仇恨按钮恐惧按钮和贪婪按钮给人们看一些让他们非常生气的东西当我们以为,我们的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其实是算法潜移默化中对大众心理的发酵。不信你再想一想:过去的公共舆论一贯是这样吗?有如此的极端和剧烈吗?你难道没有过“不是毒妇的时候”吗?说一千道一万。不是放过麦琳,放过哪个可恨的对象。是放过你自己吧。不要把自己,献祭成一条血淋淋的仇恨流量。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